视康教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人类的起源是什么?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
生命--人类的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起源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们。神话传说和宗教理论使人们一直认为是神造了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认识和了解了更多的自然知识,达尔文的“进化论”逐渐被人们了解和接受,并已成为主流学说。但是,长期以来关于生命以及人的起源问题从未停止过争论。
下面摘录了几篇关于生命演化及生物多样性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丹麦科学家发现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丹麦哥本哈根地质博物馆米尼.罗森在格陵兰西部发现了37亿年前由浮游生物留下的痕迹。这一发现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可能起源于37亿年以前,从而使生命的起源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罗森研究了37亿年前岩石中碳的两种同位素,他们发现,远古岩石中两种碳的同位素的含量与现代岩石相似。这说明岩石里含有浮游生物排泄的废物和它本身的遗骸。《北京经济报》99.2.4
科学家分析格陵兰岩石发现 38.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生命法新社洛杉矾11月4日电 在格陵兰发现的岩石表明,至少38.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的早4亿年。
l1月号《自然》杂志说,在格陵兰西南的阿基利亚岛发现的岩石在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了上述结论。
参加分析研究的科学家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斯克里普斯海洋学院、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和太空系、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
斯克里普斯海洋学院的斯蒂芬•莫伊日什说:“我们的证据雄辩地证明,至少在38.5亿年以前地球上就存在生命,而这还不是最后的结论.我们很可能发现生命存在的时间还要早。”
岩石中的碳化物在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用离子微探针进行了分析,这种仪器使科学家能知道样品确切的成份。
莫伊日什说.发现的生命的形式也许是一种简单的微组织,但是,由于高温和压力的破坏,它实际的形状和性质不能确定。
在此以前有关生命存在的证据是洛杉矾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威廉•舍普夫提供的,那种像细菌一样的化石表明在34.6亿年前地球上存在生物。参考消息 96.11.9
地球生命可能来自外星瑞典的科学家前天公布,宇航员从地球带到火星去的两种细菌,在回到地球后仍然生存,这意味火星生命可以来到地球。
斯德哥尔摩皇家科技研究中心的米列伊科夫斯基及其他科学家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个会议上解释,由于这两种顽强的细菌能抵受高速、辐射及高温,因此经历“全程”后仍能生存。
一些科学家还表示,由于火星先于地球冷却,可能会比地球早一步形成生命。如果火星上真有微生物,当火星受到冲击后,依附在脱落的火星表层上的微生物,便能避开火星的引力,运行到地球或其他行星上。如果微生物能抵受太空上的辐射,便有可能安全降落地球上繁衍发展。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
中国新闻社昆明4月17日消息:最近,根据在贵州瓮安发现的数以万计的动物胚胎和成体化石,我国科学家提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四千万年——5. 8亿年前动物就已分化,出现了许多“长不大的动物”,从而初步破解了长期困惑世界古生物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起源和动物多样性历史前推到5.8亿年前,当时的瓮安动物群犹如寒武纪大爆发的一支序曲,奏响了动物多样性之歌。
距今5.4到5.3亿年的寒武纪,由于许多动物爆发式地出现,地球骤然热闹起来,这就是寒武纪大爆发。寒武纪前的动物化石则少之又少。由于化石记录缺乏,生命大爆发的原因至今是个谜。大爆发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系列疑惑牵动着无数古生物学家的心。
据新华社报道,199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等人在贵州瓮安发现了5. 8亿年前、迄今已知最早的多细胞海绵及其胚胎化石,震惊了世界。
除海绵化石外,科学家还首次发现大量两胚层动物胚胎化石。两侧对称是生命进化史上的一次跳跃。从原始的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动物才有头尾和神经,也因此向复杂化方向发展,才可能演化出人等高级动物。这些瓮安两侧对称动物,成为迄今世界最早的两侧对称动物。(完)
温泉里喷出了生命吗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它是一下子从洋流中波浪起伏的浅潮中产生的还是由沸腾的深海火山喷泉带来的?这个大问题一直使科学家们困惑不解。
最近,在一艘名为“朱的斯的抉择”的钻探船上进行考察的来自9个国家的25位科学家已经偶然发现了能够揭开这一大谜团的重要线索。这次活动对加拿大温哥华岛以西240公里处的海底进行了探测,他们在海底通过钻探取出岩心,对矿物和生物资源的贮藏进行了分析。但这次钻探重新碰开了地下热液的裂口。高达290摄氏度的热水一下于就从里面喷了出来。
海底的天然温泉引赵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因为通过这个渠道可以研究在新的洋底表面层发现的铁、铜、锌、锰等金属矿藏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矿藏似乎与地质构造的形成甚至可能与生命本身的起源有关。在地质构造形成的过程中,大陆扳块在极长的时期内漂移碰撞。
这些板块的运动使地壳产生了裂缝。如果这些裂缝出现在海底,海水就会渗透进去。当海水遇到炙热的火山岩石后,它会变得非常热、然后再携带—些矿物质通过热液口返回到海洋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的过程,这些矿藏最终被理在了下面。
如果是这样的话,新发现的裂口就可以为揭开那一古老的谜团提供一些线索。由于热液存在的时间有限,那么生物有机体如何能有足够的时间在这种热量中进行演变呢?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它们会从一个裂口换到另一个裂口吗?
华盛顿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梅拉妮•萨米特认为,温哥华的那些裂口可能会提供一些答案。她说:“我们现在可以从头开始,看看这些地方是如何被生物占领的,这是第一次能有机会观察—个新的热液裂口和在这种环境下迅速生长的动物群落是如何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一些科学小组将利用一部水下机器人对裂口处的地质、化学和生物情况进行研究,他们还在附近安装了一些设备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进行监测。这些数据将存在水下计算机里,等几年之后进行下一次探索时再把它打开。 《中国海洋报》97.1.1O文/英杉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两性英国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只有雄雌两性,是因为大约20亿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经遭受到细菌的感染。
地球上存在无数种生命形式,为什么多数物种只有雄雌两性?多少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蘑菇育多达36OOO种性别,—种被称做粘菌的奇异生物大约有13种性别,但是这些生物只是地球生物分为雄雌两性这个几乎普遍适用的规律罕见的例外。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进化方面的神秘的问题,如果地球生物有10O种性别,并且可以与其中任何一种物种交配,那么地球生物在其周围的环境中找到伴侣的几率将达到99%。
如果说看起来生物只有两性使物种的生存变得困难而不是更容易的话,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两性呢?赫斯特认为,这完全要归因于地球生物是如何通过遗传获得—组特定的,被称为线粒体的基因。
与细胞核或细胞中心部分携带的基因(不同,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以迅速进行自我复制。
看起来以前好像有过某种细菌,线粒体就源于这些细菌。线粒体进行自由复制的能力是它们的细菌祖先遗留下来的。
因为线粒体DNA可以快速复制,如果99%的地球生物可以与任何同种生物交配的话,线粒体出现的任何突变都可能迅速扩散开来。如果这种突变是有害的,那么突变引起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对于地球上其他的物种来说。寻找一个配偶可能有些困难,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殖也有益处,可以减少突变。《大众科技报》2OOO.2.17文/方留民
在南极冰湖底寻找生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正准备对南极洲最大的冰下湖泊—— “东湖”进行联合探测。科学家计划用两年时间凿透“东湖”表面原达4000米的冰层,以研究冰封数百万年的湖水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生命形式存在。
据报道,探测“东湖”所用的冰层钻探机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研制,类似的装置将来很可能用于在木星卫星上寻找生命。
科学家们已经在木卫二上发现下厚厚的冰层,并猜测冰层下可能有生命存在,美国航空航天局表示,“东湖”探测计划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测试未来木卫二冰层钻探考察设备的机会。
参与该项目的科学家表示,“东湖”湖水中很可能存在活的低级牛命形式。目前,考察小组在覆盖“东湖”表面的巨大冰层上进行了几十米的试钻探,结果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微生物。科学家们指出,“东湖”湖底是地球上最为封闭的水生环境,形成时间至少在200万年之前,其中可能存存的原始生命形式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演化是完全割裂的,这将为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新线索。
另外,如果能够在“东湖”中找到生物,就证明了生命可能在完全新闭的环境中历经数百万年而不灭,这也将成为科学家们判断木卫二等其他星球的冰层下是否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据. 《中国科协报》98.4.26
进化论不值得相信吕应钟教授我在 1977 年 12 就发表过〈为何要相信进化论?〉一文,坚决相信进化论是错的。廿多年来仍然如此观点,在我出版的《宇宙科学与生命哲学》一书中,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极科学的批判。
1998 年 6 月 6 日《民生报》编译赖慧芸报导法国生物学家雷米夏文最近发表了〈达尔文主义:一个神话的破灭〉,提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已经 100 多年了,科学家非但无法继续发扬这个理论,还开始怀疑这个理论的真实性。让我这位长久以来反对进化论的人大为振奋。夏文说〈创世纪〉理论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上帝所造的,但是上帝从此不再创造,我们也无从得知这个理论是否正确,达尔文理论最大的功劳是启动了科学对生命起源的研究,一百多年来,我们对生命、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却无法证实达尔文理论的真伪。
譬如生活在深海中的章鱼和乌贼。其生活环境中一片漆黑,这里大部份的鱼类也都盲目,却生活得很自如;但是章鱼和乌贼的眼部构造,为何又和人类的眼睛雷同?启人疑窦的是,在漆黑的环境里,拥有一双亮眼有什麼作用?而且生活环境相同,为什麼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适应法呢?可见为了顺应环境所强调的「适者生存」理论,并不一定成立。
又如寄生在羊肝中的肝吸虫,母虫每次产 1500 万个卵左右,卵会随著粪便排出,这时必须有一种蜗牛爬过,卵附著上蜗牛,经由蜗牛移生於植物上,再由羊只吃下植物,回到羊肝中繁殖。在此过程中,1500 万个卵大约有十多个卵能存活,这种繁殖过程简直太荒谬,早该在物竞天择中被淘汰,但是肝吸虫几百万年来.都是用相同的方法繁殖。
生活在澳洲树上的树獭,行动非常缓慢,排泄时必须爬到地上来,这个举动非常可笑,虽然它在土地上的排泄有助於增加树木的养份,但是由於它行动缓慢,地面上的捕食者很容易得逞。为了排泄,冒生命危险,也太不合理了。还有很多动、植物的繁殖、生存过程,很类似这样不合理的情况,按照物竞天择的说法,早就灭迹了,但是它们比人类在世间的时间还久远,而且许多动、植物的结构在百万年间都没有重大改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就如同上帝造物一样,也只是一个我们无法证明的神话。
此外,依据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生物由简单演化到复杂的过程中,中间应还有许多阶段,但是根据化石的研究,这一演变过程的脉络至今仍无法建立起来。现在有很多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开始认为,宇宙有一个目的、有一个方向。他并没有提出上帝的说法,他说的是电脑中使用的「程式」,一个简单的程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尤其是当电脑有了内部的逻辑之后,常会出现设计人意想之外的反应,我们的世界可能也早已有这样的「程式」。
我相信到下个世纪,就会证明进化论的谬误的,不过目前我说此话,会有不少自认为科学的学界人士会反对我,但我要说「时间会证明我是对的」!
生命科学新发现地球诞生时己有生命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地球在27亿年前已有原始生命形式的证据,研究人员说,他们这次研究所发现的分子化石,是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早的生物分子。这一发现把生命证据前推到地球刚诞生之时。
世界上最早的花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革等中国科学家最近在辽宁北票地区发现1.45亿年前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有确切证据的世界上最早的花。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繁盛的类群,人类吃的米麦,穿的棉麻,赏的梅兰都属此类。
植物有共同祖先 12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联合科研小组研究认为,所有陆生植物的共同祖先是4.5亿年前在淡水中的一种针尖大小的原始植物,正是这种植物的进化和演变才有了如今地球上约50万种的绿色植物。研究还指出,蘑菇从植物演化角度看与其是植物,还不如说更接近动物。
疲劳是一种病毒 莫斯科儿科医学研究所生物学博士瓦莲京娜•瓦西里耶夫娜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人体疲劳综合症是一种类似信息病毒所导致的疾病,这种病毒载有破坏人体组织的负面信息,对人体具有侵略性,能破坏体内的化学反应,损害细胞壁。
好胆固醇基因 经过40年的研究,科学家终于发现了控制人体里“好胆固醇”即高密度胆固醇的基因ABC1。没有“好胆固醇”,攻击人体心脏和阻塞血管的“胆固醇”及其他脂肪的含量就会无限制地增加。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治疗一些最常见心脏病的方法。
四种人类新基因 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克隆鉴定了四种人类新基因PCP—1、DBP —1、SIRP家族和FL6,还初步阐明了部分基因特性、信号传导途径及基本生物学功能,确定了上述基因与肿瘤、特别是肝癌的相关性。(摘自《上海科技报》)
科学家在深海发现第三类生物
(这种原始生物可能是早期生命形式)[美联社华盛顿8月23日电] 解开了生活在洋底近沸点水中的微生物密码的科学家说, 这种微生物是生物第三大分支的一员——这类生物包括生活在其它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的地方的微生物。在今天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中,一批研究人员说, 他们解开了一种被称之为扬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微生物的1700 个基因密码,并确定,它是被称之为原始生物类的一员。
基因组研究所的J.克雷格.文特尔说, “这是一种与我们知道的生物非常不同的生物形式。这种微生物中三分之二的基因是科学和生物界所不熟悉的。 ”文特尔是撰写这份报告的高级科学家。他说,报告表明, 这种微生物是同生命的其它两个基本分支——细菌和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在内的真核细胞类——不同的一类中的一员。
细胞结构是这些生物形式之间的主要区别。真核细胞类的细胞有核结构,而细菌没有。
文特而说,原始生物有另外两种生命形式的某些特征, 但是它在功能和生活方式上有根本的区别。
作为生命第三分支而存在的原始生物,首先是设在厄巴纳的伊利诺伊大学的卡尔. 沃伊斯和拉尔夫.S.沃尔夫于1977年提出的。
他们的结论受到了人们的怀疑,只是到最近随着人们在任何一类生命都无法生存的地方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奇异的新生命的形式,他们的结论才为人们所接受。
有些科学家曾认为,这种原始生物可能是生命最早的形式,他们还说,它可能是其它星球最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文特尔说,它在进化树上的确切位置现在仍无法肯定。
扬氏产甲烷球菌生活在太平洋底2623 米水深的一座火山口的边沿上, 它要求的温度为85摄氏度——稍底于沸点。而且要求的压力必须是每平方厘米260公斤。
这种微生物和大多数细菌及全部植物、动物和人类不同,它的生活不受阳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不以有机碳作为食物源。这种微生物靠火山口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氮和氢为生,释放甲烷(天然气)。
为了研究这种微生物,沃伊斯和他在伊利偌伊大学的同事建造了一个钢瓮, 给这种微生物保持高压和高温,并把具有爆炸性的甲烷排放掉。
文特尔说,“单单是使这种微生物在实验室中活着就是相当大的难题。”伊利偌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这些微生物中抽取了脱氧核糖核酸(DNA), 接着文特尔小组解开了1700个基因结构的密码。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参加了这些研究工作。
约有五百种原始生物现在已被确认,文特尔说,另外还可能有一百万种。 这种生命形式被认为在地球上产生大约30%的生物量,其中大部分在南极。(参考消息96.8.28)
地下3000米处有活细菌美科学家新发现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在弗吉尼亚州和科罗拉州地下3000多米深处发现活的细菌,这些活的细菌被命名为“地狱杆菌”。
据美科研人员提供的消息,这些活的生物体是在90摄氏度高温、巨大的压力和缺氧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它们以铁为食,生命活动的废物是极微小的磁体。它们大约是从恐龙灭绝时就生活在地球深处,几乎从未繁殖和未遇到其他任何生命形式,其生命过程非常缓慢。
新的活的生物体的发现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吸引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寻找地外文明,这是因为:既然在地下3000米深处的极端条件下有生物存在,那么在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上的极端条件下也就不排除有某种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摘自杨子晚报97.9.8)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耐热的蠕虫新华社伦敦2月8日电科学家在太平洋底最新发现的一种庞培虫,终日生活在温度高达80摄氏度的环境中而无恙。它因此成为迄今发现的蠕虫中新的耐热“冠军”。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卡里博士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介绍说,庞培虫通常长6、7厘米,生活在与洋底泉口相连的管形通道中。这些泉口受海底火山影响一直处于高温状态。
卡里及其同事们乘坐潜水装置深入洋底,将温度计放人庞培虫居住的通道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庞培虫身体所处的管形通道内温度为80摄氏度,而其头部伸出通道之外,其周围温度为20摄氏度。
研究人员对庞培虫何以能承受如此高温而感到迷惑不解。他们发现,庞培虫身体被一种活的细菌包围,他们猜测这种细菌可能发挥了某种隔热作用。细菌中存在很多耐热品种,一些细菌可忍受 l13镊氏度的高温。 淮阴日报 98.2.10
发现地层深处生命现象湖北省留美学者刘实博士在黑暗、幽深的地底下,是否存在着生命现象?湖北省留美学者刘文博士刚刚取得的一项新发现,对这个科学问题作出了肯定回答。他与研究小组的伙伴们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从来自地层深处几千米的岩石样本中发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嗜高温铁还原菌”。刘实认为,这种细菌可能在地球生命起源初期就巳出现。
美国专家认为刘的这一发现将为人类探测火星生命现象提供帮助。
(摘自3月3O口《湖北日报》)
科学家解释深海底部细菌生存之谜按传统的论断,深海底部热泉中不大可能存在生命现象,但近十几年科学家却在那里发现了大量微生物。英国和挪威科学家最近作出解释,认为它们是靠死亡的海洋生物生存的。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海洋生物死亡后会沉向海底,在海底形成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这些有机物会分解形成乙酸盐,而乙酸盐能为微生物提供碳等必要元素,以供细菌维持生存。
科学家解释说,生物生存需要形成生命的物质和维持其生存的能量。对于深海微生物来说,其物质基础是由死亡的海洋生物残骸提供的,其能量来源则是热泉等提供的热量和蕴含在海洋生物残骸中的能量。研究人员说.这种生存形式与通常的生命现象迥异,生命现象远比人们原先想象的顽强,生存方式也丰富得多,因而他们推测火星等星球上的环境可能会产生命命现象。
淮海日报 97.8.10
美科学家发现新的海底生物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发现一种寄生在海底固体天然气上的海洋蠕虫类生物。据认为,这一发现对研究如何开发海底天然气资源很有帮助。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查理斯.菲舍尔等4人7月份驾驶潜艇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探测,他们在离新奥尔良南150海里、600米深的海底处发现了这种生物。由于这种生物寄生在冻结的天然气积冰丘上,他们称之为“冰虫”。“冰虫”呈扁平状,粉红色,长2.5厘米到5厘米,身体两边有12条长1毫米左右的腿,腿上长满了细须。
天然气积冰丘表面与冰差不多,是由水和天然气在海底高压和低温的环境下形成的透明固体,主要由甲烷组成。这种透明固体易燃、易爆、毒性很大。科学家们旱就认为积冰丘上可能有人类尚未发现的微生物,但并没有想到,这种剧毒的环境中竟然还生存着“冰虫”这种动物。
“冰虫”的发现对于研究海底水合物的形成和开发利用将产生一定影响。《中国专利报》97.9.15
地球上新发现的生命1980年,探险科学家在大海深处的热泉喷口发现了大量的微生物,其显著的特点是:依靠洋底裂隙中不断上升的热液携带的化学能维持生命。以后,发现这些微生物的分布还较为广泛。因此,科学家把它们定为地球上的第三大生命域。
人们又惊异地发现,离陆地的数百米至千米深处也存在着生命,且数量巨大,从而构成了地球上的第四天生命域。1992年,瑞典在寻找深部油气时,于3900一4200米地下深处的流体样品中,发现并培养出好几种厌氧、喜温的发酵型细菌。之后,又在世界不同地区的许多地方都证实了地下深部微生物的存在。
专家们证实,这些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和新陈代谢的特征,其中有些是无法在地表培养出来的。这类生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活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据实际观测,其最高温度高达110C,它们厌氧,不依赖于太阳光和地表能源,而主要靠深部流体携带的化学能生活。
美国一些宇宙学专家认为,此种生命形态可能在宇宙中许多星体中都存在,而地球上的这些中命形态只不过是整个生命形态的一个分支。因此,人们可以想象在其它星球中寻找 “外星生命”是完全可以成为现实的。 《湖北科技报》99.1.1文/侯俭

2022年400分左右二本大学推荐:400分左右上什么大学?(2022年考生参考)
在填报志愿时想要被院校录取,就必须根据院校往年的分数线来进行分析,很多同学在选择院校时也会首先看各院校分数线是否与自己的分数相吻合,那么400分左右上什么大学?我就为大家解答,并带来400分左右二本大学推荐,供2022年考生参考。
一、
400分
左右二本
大学
推荐
视康教育
由于每所院校在每个省份的录取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最后的录取分数线也各不相同,而且批次线在450分以下的省份较少,我就以陕西为例,根据陕西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21年招录数据,为大家整理出400分左右的二本大学,并为大家推荐较好院校。
2021年陕西文科的二本批次线为406分,所以陕西文科400分并不能上二本大学;2021年陕西理科400分左右的二本大学一共有111所,在陕西理科400分可以选择的二本大学还是比较多的,考生们可以在这些院校里挑选优势专业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院校,我就为大家详推荐两所院校。
1、
河北
科
技师范学院
综合排名:413(校友会2021年中国大学排名)
王牌专业:动物科学
办学情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设有69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建有3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2、
运城学院
综合排名:440(校友会2021年中国大学排名)
王牌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
办学情况:运城学院有经济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22个教学科研单位,52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158人,其中专任教师84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6人,硕士学位教师550人,正高级职称44人,副高级职称24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67人。
陕
西
理
科400
分左右的二本大学:
二、
400左右上什么大学?
400分其实在大部分省份都是只能上专科院校的,能上本科院校的只有北京、内蒙古文理科、辽宁物理类、吉林文理科、黑龙江文理科、上海、河南理科、湖北物理类、广西理科、贵州理科、陕西理科、甘肃理科、宁夏理科、新疆文理科,我就以湖南为例,根据湖南教育考试院公布2021年招录数据,为大家整理出湖南400分左右的大学,供大家参考。
1、
历史
科
目组
2021年湖南历史科目组400分左右的大学一共有31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专科院校29所,民办院校5所,公办院校26所,不过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2021年湖南历史科目组的本科批次线为466分,所以2021年400分左右能上的本科大学只是特例,2022年不一定也是同样的分数,建议大家不要轻易冒险。
2、
物
理科
目组
2021年湖南物理科目组400分左右的大学一共有26所,其中本科院校1所,专科院25所,民办院校2所,公办院校24所,同样400分左右的分数线是不在湖南物理科目组的本科批次线内的,所以大家在报考时仅看2021年的分数线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可不可以给我 期末物理试卷
视康教育(https://www.fwushikang.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可不可以给我 期末物理试卷的相关内容。
期末综合测试
(共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有的小题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请将正确选项前的符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在测量中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是为了( )
A.避免产生误差 B.避免产生错误
C.可以减小误差 D.提高准确程度
思路解析: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A错。多次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
答案:CD
2.(2005福建泉州中考)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100 cm B.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165 cm
C.小明上学时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0 m/s D.人的体温大约是50 ℃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日常生活数据的估算,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 cm左右,小明上学步行速度在1.2 m/s左右,人体的温度为36—37 ℃。由以上分析,故选B。
答案:B
3.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 可知物体的(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D.路程和时间成反比
思路解析:此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一个恒量,它不随时间、路程的改变而改变,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用的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也越远,即路程和时间成正比。速度大小虽然可由公式v= 计算,但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它的速度是保持不变的,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答案:C
4.一天,某市天气格外晴朗,风吹着白云在蓝天中飘动,某人走近一高高的商业大厦时,抬头一望,惊呼大厦在摇晃并要倒塌,以致造成千人狂逃。过后经查证,纯属虚惊一场,该大厦仍牢牢地耸立在原地。此人有此错觉是因为他选择了以下什么作参照物( )
A.地面 B.商业大厦
C.蓝天 D.飘动的白云
思路解析:这段文字开始说“风吹着白云在蓝天中飘动”,这句话是以地面(或者说以地面上建筑物——大厦)为参照物的,即白云相对大厦是运动的。若以白云为参照物,那么大厦相对于白云位置在改变,即大厦是运动的,所以说“大厦在摇晃,要倒塌”是以白云为参照物而言的。
答案:D
5.两列火车同向并排行驶时,甲车里的人觉得甲车在后退,乙车里的人也觉得甲车在后退,这表明( )
A.甲、乙两车里的人都以甲车为参照物
B.甲、乙两车里的人都以乙车为参照物
C.甲车里的人以路旁的树为参照物
D.乙车里的人以车站为参照物
思路解析:甲、乙两车同向运动,甲车里的人觉得甲车在后退,肯定是选择了与自己同向行驶,且速度较大的物体为参照物;乙车里的人也觉得甲车在后退,也说明了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速度;所以甲、乙两车里的人都是以乙车为参照物的。
答案:B
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0 km的两地出发,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54 km/h,乙车的速度为10 m/s,它们相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 B.甲车比乙车多走2 km
C.甲车比乙车少走1 km D.甲车走7 km,乙车走3 km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相遇问题,首先要明白甲车通过的路程s1和乙车通过的路程s2之和等于两地的总距离s,即s=s1+s2,而s1=v甲t,s2=v乙t,所以v甲t+v乙t=s,可得出t= h,则甲通过的路程s1=v甲t=54 km/h× h=6 km,乙通过的路程为s2=v乙t=36 km/h× h=4 km,故甲车比乙车多走2 km。
答案:B
7.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滴答”声
B.我们听到树上小鸟的“叽叽”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思路解析:“滴答”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故A错。小鸟的“叽叽”声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而非液体,故B错。岸上人说话的声音通过水的传播被鱼听到,说明水是传声的介质,故C对。“哗哗”的流水声是水振动发声,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中,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8.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钟振动300次,那么不带花蜜时蜜蜂发出的嗡嗡声与带花蜜时发出的嗡嗡声相比( )
A.音调低 B.响度小
C.音调高 D.响度大
思路解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反映了频率的高低,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反之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反之音调就低。
答案:C
9.医生给病人检查心脏时,总要用听诊器,这是因为( )
A.心跳声音频率太低,人耳听不见
B.听诊器可以将心跳声音变大
C.听诊器可挡住外来干扰噪声
D.声音在听诊器中传播得快,声音分散得少,因此响度增大
思路解析:心跳的频率和响度是确定的,不会因为医生使用听诊器而改变,故A和B均错。另外,听诊器不具有阻挡噪声的功能。
答案:D
10.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激光照射水中的鱼,应瞄准看到的鱼的上部
B.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若从平面镜中看到的汽车号码为“10—18”,则它的实际号码为“81—01”
D.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思路解析:站在岸上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鱼的虚像,由于光路是可逆的,故激光应瞄准看到的鱼,故A错。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而成的虚像,故B错。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和物相比,上下位置不变,左右位置颠倒,可知C对。反射光路和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故D对。
答案:CD
11.下列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人在湖边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B.人在河边看到水底的石头
C.司机从后视镜中看到汽车后面的景物 D.奶奶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
思路解析:平静的湖水相当于平面镜,其中的倒影是光经过反射而成的虚像,故A错。人在河边看到的水底的石头,是石头发出的光线经过光的折射而成的虚像,故B对。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看到的景物是光线经凸面镜反射后成的虚像,故C错。老花镜为凸透镜,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老花镜发生了折射,故D对。
答案:BD
12.下列属于漫反射的是( )
A.能清楚地看到黑板上写的粉笔字 B.在黑暗中看不见任何东西
C.斜插在水中的直杆向上弯折 D.在水中看到月亮的“倒影”
思路解析:黑暗中看不见东西是由于没有光线进入人眼。斜插在水中的直杆向上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在水中看到月亮的倒影是由于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A
13.(2005河北课改区中考)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②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④只受重力作用的物体一定竖直向下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思路解析:我们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这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中的叙述是正确的;磁体对磁性材料的作用可以不接触,②中的叙述不正确;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另一个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③中的叙述是正确的;投出的标枪最后才落到地面,并且方向不是竖直向下的,④中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B
14.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使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个测量范围,被测力应小于这个范围
B.使用前必须先对弹簧测力计校零
C.弹簧测力计只能竖直放置,测竖直方向的力
D.弹簧测力计可以测不同方向的力
思路解析:用弹簧测力计测力,使用前应先校零;使用时,不能超过其测量范围;弹簧测力计可以竖直放置也可以水平放置,也可以倾斜放置但无论怎样放置所测力的方向应与弹簧伸长或收缩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所以ABD正确,C错误。
答案:C
15.关于力的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孩推墙时他也受到墙的推力
B.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这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坐在沙发上,沙发凹下去,这表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D.只有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思路解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情况: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必须产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但物体并不一定相互接触,如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故选D。
答案:D
16.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可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②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③用力握住小皮球,皮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思路解析: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改变,②中篮球弹回方向改变;④中灰尘漫天飞舞,运动方向也在改变。而①③中是物体发生了形变。
答案:D
17.无论是木锯还是钢锯,它们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是因为( )
A.这样使锯齿更锋利 B.这样使锯齿更耐受撞击
C.锯用得太久,齿被撞歪 D.可以使锯口加宽,减小材料对锯的摩擦力
思路解析:无论是木锯还是钢锯,它们的锯齿都是东倒西歪,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做是为了使锯口加宽,减小材料对锯的摩擦力。锯口太小容易增大摩擦力,工人师傅说的夹锯指的就是锯口太小摩擦力过大的现象。所以ABC错;D正确。
答案:D
18.(2004山东日照中考) 某同学甲用铁棒去靠近小磁针,小磁针被吸引过来,另一同学乙和同学甲针对这一现象有一番对话,其中一句是错误的,请你指出来( )
A.乙:小磁针向铁棒靠近说明铁棒吸引了小磁针
B.甲:同意,但铁棒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C.乙:小磁针质量太小,它没有吸引铁棒
D.甲:不对!小磁针也吸引铁棒,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思路解析:A中乙的说法是正确的,适应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理。B中甲的说法也很正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究竟哪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哪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由研究对象来决定。C中乙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小磁针应是吸引铁棒的。D中甲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4分)
19.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让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图1),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________m,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思路解析: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镜面的距离为(2.5+0.4) m=2.9 m,则人到镜中像的距离为(2.9+2.5) m=5.4 m。
答案:5.4 可以节省空间
20.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__上。
思路解析:重力也是力,力的三要素同样适合它。通常情况下我们取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答案:竖直向下 重心
21.一个质量为3 kg的铅球,在地面上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_N,方向指向________。当运动员向斜上方推出这个铅球时,主要是________的作用使铅球不能做直线运动。
思路解析:由重力公式G=mg得重力大小为29.4 N,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当向斜上方推出铅球后,由于重力作用使铅球不能做直线�运动。
答案:29.4 竖直向下 重力
三、作图与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22.完成图2中的光路图。
图2
答案:如图所示
23.一个雨后天晴的夜晚,小刚在晚自习回家的路上看见路面坑中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图3是当时景物的示意图。
图3
(1)小刚当时可能站在________位置。(填“A”“B”或“C”)
(2)在图3中画出小刚看到的“月亮”。
思路解析:平静的水坑相当于一个平面镜,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画出月亮的虚像,虚像点与眼睛应在同一条直线上,眼睛方能观察到虚像,可知小刚当时可能站在C点。
答案:①C ②如图所示
24.(1)如图4所示,这只眼睛存在什么视力问题?
图4
(2)要想使这只眼睛得到矫正,应该戴什么透镜?为什么这样做能使眼睛看清楚物体?
答案:(1)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形成近视。(2)应戴合适的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通过凹透镜的光线再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25.学校的实验桌上摆放着如下器材:三角板一套(两块),刻度尺一把,大头针以及足够长的白纸条,圆柱体一个。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中任选器材设计一个测圆柱体周长的实验,误差越小越好。写出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
思路解析:本题显然要用特殊方法来测量圆柱体的周长,表面上看有两种方法:(1)配合法。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测出圆柱体的直径,再利用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算出周长;(2)替代法。用白纸条绕圆柱体一周,在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一个孔,再用直尺量出相邻两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直径。但此题要求误差越小越好,所以用第二种方法更好些。
答案:器材:白纸条、大头针、刻度尺、圆柱体。
步骤:(1)将白纸条紧紧包住圆柱体一周多,在纸条的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一个孔;(2)将白纸条展开,用直尺量出相邻两孔之间的距离l1;(3)在圆柱体的不同处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分别记下测量结果为l2,l3;(4)求出平均值就是圆柱体的周长,l=(l1+l2+l3)/3。
四、综合题(共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26.(2005黑龙江宁安中考) 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已完成了图5中的甲、乙两步实验,由此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还想继续探究,你认为他下一步应该进行的实验是什么(画出操作方法简图)?并与图5比较才能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图5
思路解析:此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先使压力相同,比较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再使接触面相同,比较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答案: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压力大小
如图所示:
27.下文是摘自某刊物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污染,来自靓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像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幕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射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尤其是那种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是相当强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入横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中有一处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请在错误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3)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或危害的实例: ________________ 。
(4)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光的反射(或平面镜成像等)
(2)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是相当强的
(3)造成火灾隐患(或危害居民身体健康、暴露生活隐私等)
(4)建议对城市使用玻璃幕墙的范围、设计、制作和安装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或限制使用玻璃幕墙)
9. Thomas经常饭后带女儿去散步.
物理总结
⑴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⑵常见的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⑶规定:把大气压为1.01×10^5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表示为1℃。
⑷温度计的测量范围:35℃——42℃。
⑸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K),单位是摄氏度(℃)。
2.熔化
⑴熔化:物质用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⑵熔化的过程中吸热。
⑶常见的晶体是:海波、冰、食盐和各种金属。
⑷常见的非晶体是:蜂蜡、松青、沥青、玻璃。
⑸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⑹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⑺熔化现象:
① 医生有时要对发高烧的病人做“冷敷”治疗,用胶袋装着质量相等的0℃的水或0℃的冰对病人进行冷敷,哪一种效果好些?为什么?
答:用0℃的冰效果好,因为0℃的冰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比0℃的水多一个吸热的过程,可吸收更多的热量。
3.凝固
⑴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⑵凝固的过程中放热。
⑶晶体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⑷凝固现象:
① 寒冷的地方,冬天贮藏蔬菜的菜窖里常放几大桶水,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水在凝固时放出大量的热,可以加热窖内的空气,是菜窖内的空气温度不致降得太低,而把蔬菜冻坏。
② 在寒冷的冬天,用手去摸室外的金属,有时会发生粘手的现象,好像金属表面有一层胶,而在同样的环境下,用手去摸木头,却不会发生粘手现象,这是为什么?
答:在寒冷的冬天,室外金属的温度很低,若手上比较潮湿,此时去摸金属,手上水分的热很快传递给金属,水温急剧下降,很快降到0℃而凝固,在手与金属之间形成极薄的一层冰,从而降手粘在金属上。而在同样的条件下用手去摸木头,则不会发生上述情况。当手接触木头时,虽然木头也要从手上吸热,但因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吸收的热不会迅速传到木头的其他部分,手的温度不会明显降低,所以手上的水分就不会凝固了。
4.汽化
⑴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⑵汽化的两种方式:①蒸发 ②沸腾
⑶蒸发:蒸发是在液体表面上进行的汽化现象。
它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⑷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表面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⑸沸腾:沸腾是一种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⑹沸腾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⑺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⑻水的沸点:100℃
⑼汽化现象:
①有些水果和蔬菜常用纸或塑料袋包装起来,并放入冰箱或冷藏室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为了减少水果和蔬菜中水分的蒸发。这是因为用纸或塑料包装起来后,减少了外面空气的接触面,使蒸发速度减慢;把水果或蔬菜放入冰箱或冷藏室使液体温度降低,可以使蒸发变慢。
②盛暑季节,人们常在地上洒水,这样就感到凉爽了,为什么?
答:地面上的水蒸发时,要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凉爽。
③ 用纸做的“锅”在火上给水加热,不一会,水就会沸腾了,而纸锅不会烧着,为什么?
答:当纸锅里放进水以后,蜡烛或酒精邓放出的热,主要被水吸走,这些热量使纸锅和水的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水的沸点时,水便沸腾了,水在沸腾时,还要吸收大量的热,这些热使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但是没有使水的温度再升高,总保持在100℃,这样,水就保护了纸锅的燃点远高于水的沸点,温度达不到燃点,纸就不会燃烧。
④ 为了确定风向,可以把手臂进入水中,然后向上举起手臂,手臂的哪一面感到凉,风就是从那一面吹来的,使说明理由。
解:风吹来的那一面,手臂上的水蒸发得快些,从手臂吸收的热量多,手臂的这一面就会感到凉,就知道风是从这一面吹来的。
⑤ 能否用酒精温度计研究水的沸腾?为什么?
解:如果酒精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低于100℃,不能用酒精温度计研究水的沸腾,因为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5℃,水的沸点是100℃,超过了酒精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若把酒精温度计放入沸水中,玻璃泡中的酒精就会沸腾,使温度计受到损坏。如果酒精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大于或等于100℃(在制造温度计时,增大酒精液面上的压强,使酒精的沸点高于或等于100℃),就可以用酒精温度计研究水的沸腾了。
5.液化
⑴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放热)
⑵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气体温度 ②压缩气体体积
⑶液化现象:
①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依据。
猜想:在室外一侧
依据:夏天开启空调后,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玻璃的外侧。
6.升华
⑴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⑵升华的过程中吸热。
⑶升华现象:
①人工降雨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升华,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
7.凝华:
⑴凝华: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⑵凝华过程中放热。
⑶凝华现象:
①请你解释俗语“霜前冷,雪后寒”。
解:霜是水蒸气向外放热凝华形成的,而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外放热的条件必须是气温低,所以霜形成前一定是低气温,即“霜前冷”。而大雪后,雪会熔化或升华,这都需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气温下降,因此人会感到寒冷,所以“雪后寒”。
8.几种物态变化:
9.补充题:
⑴三支温度计,甲的测量范围是-20℃~100℃,乙的测量范围是-30℃~50℃,丙的测量范围是35℃~42℃。由此可知甲是 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_,丙是___________。
⑵把一勺子水泼到烧红的铁块上,听到一声响并看到有“白气”冒出,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在旱情严峻的时期,为了缓解旱情,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即让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中撒一些干冰,当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___________为气体,从周围空气中___________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空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成一些小冰粒,这些冰粒逐渐变大下降。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_________成雨落到地面上。(填写合适的物态变化名称和需要具备的条件)
⑷寒冷的冬天室外气温是-25℃,河面结了一层厚冰,那么冰层的上表面温度和下表面温度及深水处的温度分别是( )
A. -25℃,-25℃,-25℃
B. 都低于-25℃
C. -25℃,0℃,0℃
D. -25℃,0℃,4℃
⑸我国南方有一种用陶土做成的凉水壶,夏天把开水放入壶里,壶里的水很快就凉了下来。而且陶土壶中的水的温度比气温还低。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⑴实验室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⑵汽化 液化
⑶升华 吸收 凝华 熔化
⑷D
⑸当水盛入陶土壶中时,水会渗出来,在壶的外表面蒸发。蒸发会从周围或液体所附着的物体上吸收热量,使周围或所附着的物体温度下降,所以水温很快会降下来。当水温与外界气温相同时,壶的外表仍然会有水渗出来,继续蒸发使水温继续降低,所以,壶中的水会保持一个较低的温度。
第一章 机械能
1.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 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 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 弹性势能。
11. 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第二章 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以上就是视康教育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类的起源是什么?,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视康教育:
www.fwushikang.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